The inspiration came from the color itself. The powerful colours gave me the idea of creating a combination between clothes...
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和溫暖,人與自然之間的呼應和觀照。藉由邊角分離的孤島表現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,而大面積的橙色則展現內心原始的溫暖,進而延展至人與自然之間的生命依存關係,試圖以更寬廣的生命態度面對自然。
自文化大學美術系設計組畢業後,她前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攻讀陶藝,期間曾獲得美國“New Ceramics”陶藝競賽首獎。回到台灣後,她積極投入藝術創作和教育工作,並與21位新興藝術家共組“新樂園”藝術空間。 從陶藝摸索創作語言 林蓓菁的創作生涯充滿了跨域探索與創新。她的作品一向用小體積的組成元素構成大空間的佔領,脫離傳統陶藝創作的窼臼,將陶土這一古老的材料賦予新的生命。在她的自述中,她談到:“穿越長長的通道,穿越許多聲響與雜音的意識層,將所有聲音拋向後方,到達不曾面對的存在深處的非常巨大、非常沉重的物體。” 林蓓菁認為“#3”和“通道”有如自畫像,闡述生活中存在於內在的種種壓力,是對時間的一種懷疑,對孤寂的感受和苦悶的描述。 “#3”由近2000隻瓷馬以規則的方向改變,放置於黑色格狀的禁閉空間中。馬象徵著精力旺盛的生命體,具有強悍的自由意志,不受束縛。將它們放在小而密閉的空間中,表現出生命力與陰霾黑暗壓力的對抗。 “通道”由七道陶門所組成的空間。觀眾可以穿過或行走於陶門之間,體會身處並穿越藝術作品的新經驗,同時聆聽陶片互相撞擊的聲音。組成陶門的每一片陶片是由美索不達米亞楔形文字的造型而來,因此每一扇陶門都像是語言、意識溝通的門。 林蓓菁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張自畫像,是對時間的一種懷疑,對時間在物體表面留下的刻度的依戀,是對孤寂的感受,對苦悶的敘述。她的作品沉重,訴說一種絕對,令人望而生畏。她提到:“在無數重複性的身體能量奉獻中製作物體,我企圖以自己的實踐行為去證實存在於意識中或非意識中強大、壯闊的意志力,並對其表現崇敬。” NFT開啟新可能 林蓓菁最新的探索是進軍NFT領域,這讓她感到既興奮又不安。她計劃發行一系列NFT作品,以募集創作基金並透過NFT與粉絲交流互動。她表示:“NFT對我來說是個捉摸不定的東西,會有不安和焦慮,但是對於一個從事藝術工作的人來說,這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去思考自己不了解的事情,去摸索自己和這件事之間的關係,就是藝術家在做的事情。” NFT的出現讓林蓓菁看到了新的創作形式與可能性。她認為:“NFT是一種過往不存在的作品形式,以往不能被稱為是作品的創作,現在因此而有了可以被稱為作品的可能性,對此,我非常正面看待。” - 林蓓菁 1967年生於台北,1993年畢業於紐約州立大學陶藝系研究所,1989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設計組。現任復興商工美工科日間部專任教師。她擅長將日常物件從原始功能中解放,並製造出獨一無二的環境,為其存在注入新的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