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陶藝進入數位敘事|林蓓菁的創作語言

由陶藝進入數位敘事|林蓓菁的創作語言

表現內在自省世界

    【台北訊】目前作品正參加“中華民國第六屆陶藝雙年展”和台北縣立文化中心所舉辦“新寶島藝術季”的現代陶藝創作者林蓓菁,目前新作在“新樂園”藝術空間做個人第一次個展,希望藉由個展擁有的獨立完整空間,讓作品能有較廣遠的伸展。

    這次個展中的特色是將展覽場變成以兩件作品裝置而成的空間。林蓓菁表示,這次作品“#3”和“通道”有如自畫像,闡述生活中存在於內在的種種壓力,是對時間的一種懷疑,對孤寂的感受和苦悶的描述。其中“#3”是由近2000隻瓷馬以規則的方向改變,放置於黑色格狀的禁閉空間中。對於這件作品的創作概念,林蓓菁說,馬是象徵精力旺盛的生命體,具有強悍的自由意志,不受束縛,將牠們放在小而密閉的空間中,表現生命力與陰霾黑暗壓力的對抗。

    另一件作品“通道”是由七道陶門所組成的空間。她表示,觀眾可以穿過或行走於陶門之間,體會身處並穿越藝術作品的新經驗,同時聆聽陶片互相撞擊的聲音。組成陶門的每一片陶片是由美索不達米亞楔形文字的造型而來,因此每一扇陶門都像是語言、意識溝通的門。

    林蓓菁的作品一向用小體積的組成元素構成大空間的佔領,脫離傳統陶藝創作的窼臼,曾有人質疑其作品是否還能歸納成傳統陶藝的範圍,對於這一點她認為自己的作品的確不再是單純的陶藝,而是以雕塑的方式,來延伸陶土使用的可能性。

    林蓓菁1989年自文化大學美術系設計組畢業,並取得紐約州立大學學位,在美求學期間,作品曾獲得美國“New Ceramics”陶藝競賽首獎,並參加“台灣現代陶藝美、加巡迴展”,創作力豐沛。回國之後便積極從事藝術創作和教育工作,並和21位新興藝術家共組“新樂園”藝術空間。

 

創作自述

  穿越長長的通道,穿越許多聲響與雜音的意識層,將所有聲音拋向後方,到達不曾面對的存在深處的非常巨大,非常沉重的物體。

  我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張自畫像,是對時間的一種懷疑,對時間在物體表面留下的刻度的依戀,是對孤寂的感受,對苦悶的敘述,每一件物件都是沉重的,訴說一種絕對,令人望而生畏。

  在無數重複性的身體能量奉獻中製作物體,我企圖以自己的實踐行為去證實存在於意識中或非意識中強大、狀瀚的意志力,並對其表現崇敬(對自我的及其他時代人類的。而意志力畢竟會輸給時間的,即使時間隱約地存在或不存在,意志卻是會隨著肉體的消逝而消逝,這也將是人與宇宙抗衡的結果)

    肉體是不重要的,一點也不重要。

    馬,是精力旺盛的動物,擁有強悍的自由意志,不受束縛,在物體中我往往將馬一隻隻放置於禁閉的空間內,將之與鄰近的馬做數學性規則轉向排列,每隻鄰馬的奔走方向相近卻不相同,完全陷入無路可走的困境。

   三角形陶片的造型由楔形文字筆劃轉化而來,蘇美人用蘆葦桿在泥板上一筆一筆刻出痕跡,每一筆都被保存下來,企圖與今人溝通,我彷彿見到蘇美人一張一合的嘴要告訴我他們所知道的真相,他們的故事。

而我卻不能明白地知道鄰近的馬的動向,只能存在同一時空,編織神話。